瀑河水库碧波荡漾,山水相携,鸥鹭齐飞,如诗如画。史建方 摄
春风送暖百花开。4月13日,群山环绕的瀑河水库水清岸绿,荡漾的碧波中灰鹤、野鸭、白鹭畅游其间,到处洋溢着生命的气息。
近年来,徐水区全力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持续深化白洋淀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打响“不让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淀”碧水保卫战,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水质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入淀水质稳定达标。
【资料图】
深化协同理念 筑牢生态屏障
穿好保洁服、胶鞋,瞅了一眼车上的工具和水壶,早晨7时30分,徐水区贾庄村村民张文生照例走出家门。他驾驶的电动三轮在瀑河河堤上走走停停,边捡拾岸边垃圾,边用伸缩杆打捞河面杂物,然后装进一个大编织袋。
今年63岁的张文生是徐水区河道保洁员,负责瀑河上游部分河道河堤的日常保洁。“每天沿着河两岸往返差不多有10公里,除了查看水质,擦拭岸边‘保护河湖’宣传牌,还要提醒过往村民不要挖堤取土、乱倒垃圾,一天不转心里都不踏实。”张文生说,“从春季开始,来瀑河的游客增多,保洁员比平时更忙了。”
徐水区境内的瀑河、漕河、萍河,是白洋淀上游的3条入淀河流。随着白洋淀上游流域生态保卫战深入推进,徐水区着眼长治长效、紧盯末端,从2021年开始对瀑河、漕河、萍河3条主要河流、5条支流、19条排干渠,总长达267公里的河道进行常态化、精细化保洁管护,将区、乡、村三级河长全部纳入河北省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
“我们通过招标引入专业保洁公司,50名保洁员编队分组,责任细化到片区、河段,既接受乡村河长监督指导,又及时向区河长办提供河湖信息。”徐水区水利局局长张江介绍说,“去年,全区314名河长累计巡河29889次,常态化清理河道垃圾5800多立方米,河湖长制正逐步走深走实,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同时,徐水区充分发挥“河长+检察长”“河长+警长”工作机制的作用,采取“水利+学校”“党建+河长制”模式携手共促,带动广大志愿者加入到护河队伍中,筑起坚实的生态保护屏障。
加大整治力度 擦亮生态底色
河湖治理与生态修复,只有把各项工作做到前面,才能确保“不让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淀”。为此,徐水区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持续加大水利项目建设投资力度,全力落实雄安新区上游流域生态保护和防洪专项规划。
传承瀑河水韵文化,该区持续加大瀑河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力度,2022年投资2738.16万元,实施了瀑河水库工程建设及生态修复项目,水库管理区周边生态环境得到了美化优化,并顺利承接了我市第五届旅发大会,成为保定市民的网红打卡地。今年,该区抢抓瀑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黄金施工期,建设生态驳岸11242平方米、河道湿地65963平方米,提升了水库及河道截污净化能力,保障了白洋淀生态补水水质达标。
作为徐水区的“幸福河湖”“样板河湖”,如今,瀑河流域呈现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秀美生态画卷。依托瀑河水库、石龙山、釜山、燕南长城、刘伶墓等自然文化景观,徐水区以文为魂、水为韵、绿当衣,生态公园、憩园、南关公园、刘伶公园依河而建,力求历史文脉与自然景观和谐共生。
补水蓄水保水 涵养地下水源
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对保障城乡供水和持续加强白洋淀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有着重要作用。2018年,瀑河开始引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江水为白洋淀生态补水,目前累计补水达4.76亿立方米,入淀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标准,考核断面达标率位居全省前列。
该区创新思路、统筹谋划,一方面强力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落实落细“节、引、调、补、蓄、管”综合措施,促进水质水位“双回升”;一方面用足用好引江水,加快置换步伐,逐步实现长江水通水入村和城乡供水一体化,有效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
据统计,自2018年至今,通过补水,瀑河沿线地下水位明显回升,瀑河水库、瀑河河道实现了全年有水,河湖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22年,徐水区共关停取水井1394眼,关井完成率为108%,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减少。截至2022年底,该区浅层地下水位较2018年同期上升5.32米,实现地下水采补基本平衡,为华北明珠白洋淀和京雄保一体化发展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