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全球新消息丨昔日西大街上的“文化商圈”——第一楼

2022-12-17 08:44:33 来源:保定晚报

昔日百姓到保定府,到了西大街要看第一楼,看紫河套,看老马号……这是保定古城西大街的亮点,都说不看这几个地方等于没到保定。去这几个姑且称为“小商圈”的“亮点”,必经之路是西大街。


【资料图】

建楼

清末民初,西大街进一步形成保定古城主要商业区。1912年3月,保定驻军猝然哗变,大肆抢掠,纵火焚烧街市,延续两昼夜,商户损失惨重。灾后,为了重建商业,恢复市场繁荣,保定商会总经理孙鸣皋邀集地方名士姚丹坡、贺宗儒、张捷三、樊榕、程锡侯等出面,呼吁慈善团体鼎力襄助筹资,在西大街上建立了“第一楼”。它的建成晚于天华市场而早于济善商场,和马号济善商场相通。“第一楼”等为中心的西大街、马号商场再度成为保定府商业繁华区。

西大街上第一楼是在建天华市场后,由徐水杨村王氏出资兴建,这是保定第一座融传统民族特色与西方造型为一体的长方形环状砖木结构二层楼式建筑。第一楼临街一层正中是大门,二层正中上部有“保阳第一楼”的金字牌匾。保定位于府河之阳,故称“保阳”,题字的是晚清末科状元刘春霖,惜匾额已失。

第一楼是一座长方形的卧砖到顶、中西合璧的灰楼建筑,正面两角各凸出—块,建成三面有窗的圆形塔楼,它的平面布局是一个英文“U字形”,两侧两端连接,楼体西北、东北临街的两个角各建有一个略微向外突出的圆形带窗的棱柱形三层西式顶角塔楼,楼顶建有圆拱形塔帽。特别强调一下,昔日第一楼本身主体是二层,但塔楼高三层。

1912年,西大街第一楼侧影。

第一楼的基本布局呈方形,四面环护内部,其连接立面很有特色。临街往里面开开间,中间主轴线的这一间是方门,对外两侧各开西式六角形拱心窗户,受西洋建筑风格影响,用西方式百叶窗。正面两侧迎面中部楼顶砌有女儿墙,墙面加有很多装饰造型。墙下正中部则嵌有刘春霖“保阳第一楼”匾额,又是典型的中式气派,建筑别致。四周为二层楼体,楼中心是上下贯通的封顶式天井,天井上架有顶棚。进门楼内,天井一层为四周环廊的中式板门敞开店铺,昔日楼下有鞋帽、京广洋货、文具纸张、梳篦、金银饰品等各种买卖铺户。四角建有木质楼梯,楼板也是木制的,楼梯转角处开有圆月洞窗以透光。廊后为西式通体玻璃窗店铺,东西楼为保定最早的美章、三滨、国风照相馆,橱窗及楼柱上挂有巨幅明星肖像或戏照。北楼和西楼小部分是镶牙馆和一间眼医馆。

忆旧

据老保定回忆,第一楼南部中间有门,东边连接马号同益商场。第一楼中二楼东、西、北三面连通走廊,塔楼到一楼一路各角都有秀美精巧的楼梯,可从东北角上来,从东南角出去,或西北角上来,西南角下去,任何一个角都可以出入,如走迷宫。

第一楼最红火的时期是民国初年,1928年后日渐萧条。为拓开与第一楼的通道,1930年代起建起同益商场。据王一之《昔日故园》回忆:“第一楼是1930年代保定唯一楼式商场。像北京前门外的劝业场,在四周楼房商户中间,一层仍是货摊形式。历史上也许它曾繁华过,但在1930年代时,它显然冷落了。和马号、天华市场相比,它处处显得陈旧。大概商家也任其老旧,地板踩出的坑洼不去修补,斑驳脱漆的门面也不去油刷。全楼(尤其楼下)照明不足,光线昏暗;特别是那些楼柱前悬挂的巨大的镜框里,全是民初过时样式的戏装剧照。旦角服装上有连环式的图案,领子高得支着或盖着演员的下颏,旦角贴片子不贴‘小弯",由颊至额贴片,尖角直上脑门;嘴唇只画当中一点,抑取‘樱桃小口"之‘美"?更装点得全楼古董气十足,让人觉得一进楼又退回了多少年……”

像馆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楼的照相(像)馆。美章照相馆地处西大街第一楼东,股东章氏。章氏原籍浙江绍兴吴村,祖上清代为官北上赴任山西太原,再迁保定定居。后代家道中落,以教私塾维持家计。传至章立魁辈,兄弟五人,行二章德魁与石姓二人在莲池神州照像馆学徒,出徒后二人合资在西大街开美丽照像馆,不久因经营欠佳,石氏退股,章氏自东选第一楼址开办美章照相馆。章德魁膝下6子2女,保定解放初,本支迁往东耀街,不久将店中经营交二子章树斌管理,直至公私合营。三滨照相馆地处西大街第一楼东楼,于民国元年(1912年)开业,李魁三和梁杰生合伙经营。1945年后由李华青独营,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称红旗照相部。抗战胜利后,王宗在第一楼西楼开办国风照相馆。“美章”“三滨”等成为古城闻名的照相馆。

剧场

第一楼南面是第一楼剧场,别名“别有天茶园”,开业时间约在1912年后,经理张树来(学名张颖悟)。建筑上靠天井是板式格扇窗,东西楼梯两侧各有一门,正厅场内设有带半躺半卧的茶座、茶具、干果碟,亦有方桌长凳,能坐近100人。南面正中坐南朝北设一座演唱小台,台下两侧坐着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艺人,茶客坐在板凳上可边喝茶边点曲,演唱的是京韵、梅花大鼓、天津时调、单弦等曲种。不少著名曲艺艺人多曾在此献艺,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不断由京、津聘请年轻鼓姬前来演出。据1934年11月18日《风月画报》载《秋灯夜雨话当年》一文,作者王季龙,记述对1924年以前保定第一楼书场的回忆,有北京孙、韩、李三名鼓姬在此献艺。1937年5月12日《风月画报》载:“最近数月,添聘了几位京角,如冯惠兰,北平人,唱平韵大鼓,中身材、具健美,能曲甚多,举止言谈,雅而不俗……另有蒋淑仙亦唱平(京)韵大鼓……”不难看出,当时外来的京津鼓姬都是年轻女性,像上面提到的孙、韩、李三名鼓姬,最大的16岁,最小的才13岁,故京韵大鼓在保定时有传唱。著名女艺人骆玉笙曾在此演出,上世纪三十年代亦曾有郝振基等昆曲名角在此献艺。昔日在这里,当地的民间艺人,京、津一带的名角、鼓姬,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听曲者除—般市民外,更有不少寻欢作乐的官、商、军、警等。据《风月画报》记载:“他们往往凭势力或金钱,长期按月包定一方桌(茶园池座皆为方桌、长凳),昼夜到场,风雨无阻。当时书场有点唱之例,点唱一曲大洋一元,由检场者高呼某某爷点某唱某曲,出钱者有不可名状之愉快,歌者亦特别卖好,如此一段光阴,彼此虽未谈话,而已皆熟悉。”可见像第一楼这样的书场,旧日是有钱有势者的欢场。民国后期,连年混战,民不聊生,正如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月12日天津的《风月画报》所载:“有着卅多年繁华的保定第一楼书场,随着市容萧条,商业凋敝,纵然没有寿终正寝,却也只是苟延残喘,勉强支持。”

建国初期,第一楼剧场曾有西河大鼓名艺人李成林等在此演出“新书”。

商圈

第一楼等在西大街形成“小商圈”连成市场群,为保定的通衢闹市,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西大街第一楼至今还存留在老保定的记亿中。1963年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在这里拍了一些特写镜头,从老电影中会看到这个场面。根据河北大学吕志毅先生回忆:“第一楼当时也被人们叫做‘天下第一楼",就是在当时起了这么一个名字,当初建楼之人觉得这个地方有点‘唯我独尊"的意思,在保定这就称为‘天下第一楼"了,匾额写成‘保阳第一楼"。这个楼呢,我曾经经常去,印象很深。那里边有照相馆、镶牙馆、首饰店,还有各种商店……”

后随旧城改造,上世纪七十年代,西大街第一楼被拆除,第一楼等在西大街形成的“小商圈”文化成为如今不可复制的追忆。

关键词: 在西大街 天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