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山海情》斯瓦希里语版海报。
(相关资料图)
电视剧《以家人之名》英文版海报。以上图片均为王倩提供
从事中国影视剧在非洲的译介传播工作多年,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影视国际化传播的目的是什么?我想,让外国观众受到触动、产生共鸣,建立跨越文化的情感连接是答案之一。
非洲的人文历史背景、经济社会情况与中国不同,非洲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风土人情也迥异。如果仅仅将中国影视剧翻译成非洲语言,不做本土化处理,非洲观众即便能听懂,也未必能理解。无论身处何方,人们在情感上都有共通之处,对美好生活都充满向往。通过创造性译配连接人心,通过恰当遴选题材激发共鸣,是影视剧跨文化传播的魅力和意义所在。
借助非洲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2012年,1986年版电视剧《西游记》的英语、法语译配版首次进入非洲。10余年来,越来越多中国优秀影视剧走进非洲千家万户。例如,由四达时代数字电视平台和互联网视频平台播出的中国影视剧已在30多个非洲国家落地,覆盖上亿人群,年节目译制产能在1万小时左右,涵盖英语、法语、葡萄牙语、斯瓦希里语、豪萨语等17种语言。
“中国故事,非洲表达”,是拉近中国影视剧与当地观众距离的钥匙。其中,语言的转化是关键。一些非洲国家虽以英语、法语、葡萄牙语等为官方语言,但对许多观众而言,本地语言更加亲切温暖,更易理解接受。因此,将影视剧翻译成非洲本地语言,能使中国影视剧在非洲各国传播得更为广泛,从而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和中非友好故事,推动人文交流,助力民心相通。
做好语言转化的关键是影视剧的台本译配工作,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首先,要对配音台本进行信息化处理,包括制作配音用的角色表等。然后,由精通英语的资深译者将台词翻译成英文,确保既忠实原剧原意,又生动流畅、通俗易懂。随后,由当地语言审校专家对台本进行口语化转换,以便被目标观众所接受。最后,台本由精通中、英文和非洲本地语的专家修改审定。而后展开的具体配音过程也是对语言“抛光打磨”的过程:配音导演和演员在尊重原意的基础上,努力让语言更地道、更自然,以期最大程度还原原片的制作水准和艺术表现力。
影视剧的本土化译配工作充满创造性。比如,有时需要赋予中国角色以非洲名字,有时需将剧中标志性建筑的名称进行本地化替换,有时还需意译谚语名言。以《山海情》为例,第八集中的“东边战场不亮,咱打西边”,最初被翻译成斯瓦希里语时,直译为“要是东边的战场不发光,那我们就打西边”,令当地观众费解,也容易产生歧义。经中外专家讨论后改为“要是东边战场的形势不好,那就转战西边”,表意更准确,也更易于理解。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影视剧的具体译制过程中,既要保持专业翻译水准,又要具有观众意识,才能确保译介后的影视剧表情达意更到位。
打造贴近非洲观众的热播剧
中国影视剧产量较大、题材多样、类型丰富,哪些作品更适合在非洲播出?哪些人物更能引起非洲观众共鸣?在选片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听取非洲同事的意见和建议。在话题选择上,往往选取更贴近非洲观众生活、容易引发共鸣的当代题材。例如讲述邻里关系的《邻居也疯狂》、展现青年实现梦想的《士兵突击》、探讨当代生活的《媳妇的美好时代》等,跨越山海,收获非洲观众满满的认同与喜爱。荧屏内外,中非观众面对来自家庭和事业的种种相似问题,体味着共通的喜怒哀乐。伴随中国影视剧在非洲传播日久、地域日广,《花千骨》《熊出没》《精灵梦叶罗丽》等古装或少儿题材的影视作品也日渐受到欢迎,在非洲国家拥有各个年龄层的“粉丝”。
我们积极倾听来自非洲观众的真诚反馈。近年来,以《山海情》为代表的反映当代中国现实题材的影视作品在非洲多国热播,观众不仅从中切实感受到当代中国的时代脉动,也被作品传递的团结奋斗精神深深打动。在《山海情》中,出现了很多不同角色,不论是基层干部、科技工作者还是辛勤劳作的村民,无不质朴真实,使这部作品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令其他文化背景下的观众也容易产生亲切感,从而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例如在卢旺达,《山海情》便收获了热烈反响。卢旺达国家电视台总监姆扬戈约说,电视剧被翻译成非洲本地语言播出后,许多非洲普通民众看到了更加广阔的世界,看到了改善生活的可能性,备受鼓舞,拥有了摆脱贫困的动力与信心。一位卢旺达观众告诉他,《山海情》令他领悟到可以从零开始,通过劳动走向共同富裕,创造美好生活。
《山海情》斯瓦希里语版在东非国家广受欢迎。一位名叫阿加莎的女性在社交平台留言:“看了《山海情》,我要努力工作,让家人享受幸福生活,也希望社会更加安定和谐。”通过社交媒体互动与电话回访、建立收视率调查系统等形式,我们持续跟踪观众的观影反馈,积极调整方向适应市场需求,不断积累影视剧的出海经验。此外,我们也主动思考,针对非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观众对影视产品的不同偏好,对影视作品的内容进一步细分,从对外传播实践中汲取经验,反哺未来的译制工作。
创造性地搭建形式多样的跨文化交流合作平台
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影视作品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优秀的影视作品集中展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品质和价值取向,通过电视和网络进行播出,润物细无声地向非洲观众展示出真实的中国、当下的中国与多彩的中国,不仅可以增进中非民众之间的了解,也能够弥合文化交流中可能产生的误解。多年从业经验使我认识到,影视剧的海外传播不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终点,而是起点。以影视剧译配与海外传播为载体,我们可以创造性地搭建形式多样的跨文化交流合作平台。
比如,配音演员的声音和剧中角色是否贴合、情绪是否饱满、配合是否流畅,往往会影响一部影视剧作品在当地的接受程度。因此,自2016年起,我们在坦桑尼亚、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南非和莫桑比克等国举办数十场配音比赛,挖掘了不少非洲本土译配人才,并在中国和非洲成立译制配音中心。这一举措既有助于提升中国影视剧在非洲的传播效果,又为非洲影视从业者提供更大舞台,为非洲当代文艺注入新鲜内容。再比如,我们在非洲启动形式多样的活动:推动中国电影走入非洲乡村的“中国影视大篷车”、选拔非洲优秀演员进行中国故事本地化演绎的比赛“下一站明星”,以及向非洲市场推介中国传媒企业及产品的“中国影视嘉年华”等。这些交流活动让中国影视从业者深入非洲,也让非洲民众真切看到当代中国影视创作的勃勃生机。
影视剧译介传播工作犹如一座桥梁,此端是多姿多彩的今日中国,彼端是充满期待的非洲观众。希望更多精彩的中国故事经由这座桥走向非洲观众,不断增进中非人民间的深厚友谊,给当地观众带去希望与蓬勃力量,为中非交流合作培植更加深厚的文化土壤。
(作者为播放《山海情》等中国影视剧的非洲本地语频道负责人,本报记者万宇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27日 07 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