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消失与新生:大学专业洗牌背后的五大趋势-今日关注

2023-06-27 18:11:04 来源:腾讯网

消失与新生:大学专业洗牌背后的五大趋势

专业大洗牌将是一场持续进行的变革。


(资料图片)

撰文 | 林杨攀

编辑 | 曹颖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2023年的高考已经落下帷幕,走出考场的1291万名考生即将面临的是更重要的选择——专业填报。

这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一份长达18页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摆在面前时,足以让人眼花缭乱。

选好专业,是顺利开启大学生活的第一步;如何选好专业,离不开对专业趋势和动态的把握。

2023年4月,教育部公布的这份最新专业目录中,共收录792个本科专业,其中包括2022年新设立的21个专业。

教育部同期公布的“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过去一年,全国高校新增备案本科专业1641个,新增审批本科专业176个,申请撤销专业925个。(注:新增备案本科专业:指对于专业目录中已有的专业,各高校增设的专业点。新增审批本科专业:指对于尚未列入专业目录的全新专业,各高校增设的专业点。撤销专业:指各高校申请撤销的专业点。)

专业调整动态变化,撤销和新增是不可忽视的两个大动作。

撤销意味着一些专业的淘汰和优化,新增意味着另一些专业的出现和新生,背后反映出哪些趋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新增专业是否代表着未来的方向,被大量撤销的专业是否不值得报考?

这些问题和每位即将开启专业填报以及未来将要面临专业填报的学生息息相关。

图源:ICPHOTO

本文将通过对近五年专业调整的梳理,一窥专业大洗牌背后的“秘密”。

优胜劣汰,变革持续

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总数有6.6万个,较2012年新增1.7万个、撤销和停招了近1万个专业点。专业的变动与调整每年都在发生——

近五年,每年专业调整幅度将近5%,其中新增备案本科专业每年保持在1500个以上。

专业撤销的数量虽远不如新增备案的数量,但呈现明显的逐年增长趋势,且2023年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及,到2025年将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的专业布点。

数量多、力度大、频度高,是近年来大学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三个典型特征。这也意味着,专业大洗牌将是一场持续进行的变革。

至于新增和撤销的原因,《改革方案》中或可窥见一些端倪,“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本次学科专业设置改革,出发点就在于引导高校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高质量发展。”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指出,高校进行专业调整,一方面是为了突出自身办学特色,但更重要的是面向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社会发展的需求将很大程度上引导专业调整的方向。比如,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运用新技术助力产业升级成为必然,从而催生出智慧农业、智能医学工程、智慧交通等新兴专业。而不再适应当下社会需求的专业,或市场需求相对有限、缺乏学科特色的专业,则面临被撤销的命运。

人会被优化,专业也会,残酷不分你我。

曾经热门,如今过剩

统计过去五年撤销数量最多的前20个专业,发现被撤销最多的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其次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它们同属于管理学门类。而管理学也是近五年撤销专业数量最多的门类,是专业优化的重灾区。

但将时间往前倒二十年,管理学门类专业也曾大红大紫。1999年启动的大学扩招,掀起了建设综合性大学的风潮,一时间,开办成本低、没有文理限制的管理学遍地开花。“管理”二字加持,专业身价似乎都得以抬升。有统计显示,从2000年到2017年,开设公共管理类专业的高校数量几乎翻了10倍。

但对于本科阶段的学习来说,“管理”二字本身存在极大的问题,课程设置往往过于宽泛,内容空洞,容易跟实践脱节,使得学生缺乏精专的培养。

“少数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布局时缺乏科学审慎规划、片面追求‘大而全’”,存在“热衷于设置投入少、容易开办的专业等问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提到的学科专业设置问题,在不少管理学门类专业中都有体现。

“大多数管理类专业开设成本比较低,满足高校快速扩招的需求;而且‘管理学’的名头也好听,家长也乐意让孩子学。因此一度形成了‘购销两旺’的局面。”陈志文认为,以公共事业管理为代表的管理学门类专业在扩张之初就不合理,“开设管理类学科需要丰富的人生阅历,它本就不应该在本科阶段开设。一个刚上大学没有任何历练经验的孩子几乎不可能学明白管理,而一个缺乏管理经验的老师,即便再优秀也只能照本宣科。”

曾经热门的专业如今过剩,反映到就业市场上,就是管理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更难找到对口工作。

《2022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2021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半年后仅有51%从事和专业相关工作,从事工作也都以文员、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等基础性工作岗位为主。

工学最受宠:就业好,薪水高

在工学、文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个学科门类中,专业点调整幅度最大的当属工学。近五年,教育部审批通过新增本科专业共162个,其中工学类新增专业有67个,占41.6%。每年有超过40%的增设专业点属于工学,远超管理学、理学、文学等。虽然它也是撤销专业最多的门类,但就全国范围来看,工学类专业的净增长数量依然排名第一。

作为所有学科门类中的第一大类,工学一枝独秀的局面跟其明确的就业导向密切相关。工学类目下的专业大多有明确的对口工作,且毕业生平均薪资水平较高。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2022届本科生月收入最高的10个专业均属于工学或工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门类,其中排名前三的专业是信息安全、信息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这三个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半年后月平均收入均在7000元以上。

此外,国家调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提到,需要“高校开设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相关专业”,其中跟国家战略部署密切相关的专业,诸如网络空间安全、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等大多属于工学类。

一切皆可“数字”化

纵观过去五年所有新增备案的本科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网络与新媒体、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这4个专业连续五年进入新增数量排名前十。

“智能”“大数据”这些互联网时代逃不开的关键词与专业名称紧紧绑定。

其中,新增备案数量最多的专业非人工智能莫属,自2018年全国35所高校首次获批建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以来,五年时间,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数量翻了超过14倍,达到499所,强劲势头毋庸置疑。新设立的专业中,“智能”“智慧”成为高频词,比如智慧能源工程、智能车辆工程、智能制造与智慧交通、智慧水利等等,也体现了人工智能和不同学科的交叉。

2022年新增备案数量最多的专业为数字经济,共计77所高校增设该专业。这一变动背后,是数字经济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张。

根据《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50.2万亿元。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报告《迈向2035:4亿数字经济就业的未来》,预测中国数字经济就业容量将在2035年达到4.15亿。

庞大的市场需求将倒逼高校的经济学专业在人才培养结构上做出相应调整,培养经济学和数字技术交叉融合专业的人才。

数字化浪潮之下,文学专业门类也出现了新变化。

近年以来,依托网络平台的新媒体产业迅猛发展,要求内容从业者了解新媒体技术以及网络传播规律。五年内共计155所高校增设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便是传媒产业结构变化的体现。

小众也迷人

在2022年新增的21种专业中,有一些高校立足自身特色设立的新专业,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工会学专业,中国民航大学的飞行器运维工程、航空安防管理专业,北京林业大学的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孤独症儿童教育、无障碍管理专业等。

专业选择时,关注大学本身的特色及其特色专业也非常重要,或许它们不是主流,不是在大部分学校都会开设的大众专业,但因其小众而具有特色,往往成为独一无二的王牌专业。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新增的孤独症儿童教育专业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据《2021年度儿童发展障碍康复行业蓝皮书》显示,我国有300万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且孤独症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尽管国内已经有几十所高校开设面向孤独症、视障、听障等特殊群体的本科专业,但此前一直没有设立针对孤独症儿童教育的专业。

特定存在的社会需求也将指引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孤独症儿童教育专业的建立,让孤独症儿童在未来能够接受更加专业精准的教育。未来的专业调整与变化,要适应的是方方面面的需求,既要有宏大前沿的人工智能,也要有小众稀缺的孤独症儿童教育的一席之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