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江苏公布2023年高考成绩和普通高校招生第一阶段录取控制分数线,考生进入志愿填报的关键环节。连日来,省内各大高校陆续公布2023年本科招生方案,举办“校园开放日”等活动。和往年相比,今年省内热门高校招生有什么变化和亮点,考生和家长应该如何选择?
省内高校增加计划,最多增加500余人
【资料图】
高校的招生计划数,直接影响考生被心仪大学录取的机会。记者梳理发现,已经公布计划数的部分热门高校,招生人数稳中有增。
南京大学2023年本科招生规模将增至3930人,招生总计划较2022年增加80人。据介绍,南大今年将继续通过各种招生类型增加在江苏的招生计划。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今年在江苏投放计划数将继续增加,招生办公室主任徐俊珠表示,南航依托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3个“双一流”学科,在江苏投放的专业均为考生热捧、单位紧缺的强势专业。南京农业大学2023年在江苏各类别招生计划800余人,较2022年略有增加,是江苏投放招生计划较多的部属高校之一。除近年来新增专业外,江苏招生专业中90%以上专业为国家级或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省属高校中,苏州大学今年招生计划总数6600名,其中在江苏的招生计划3891名,省内招生规模在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名列前茅。南京师范大学今年招生计划继续增加近400人,全部投放江苏省内,是新高考改革以来最大增幅。南京林业大学今年招生计划增加500余人,所增加招生计划均安排在省内招生。南京财经大学今年在江苏计划招生人数比2022年增加30人,江苏省计划占比达到近60%,增加计划向优势专业倾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3年全国招生计划7200人,省内计划4154人,今年在省内增加约100个计划。南信大招生办公室副主任彭易非介绍,这也是学校连续第7年增加省内招生计划,意味着会有更多江苏学子来到南信大读书。
聚焦国家发展,新专业新项目备受关注
今年高招关键词依然是“新”,不少高校依托自身特色,持续“上新”专业和项目。
以东南大学为例,学校新增智能车辆工程、电动载运工程、未来机器人等专业,智能车辆工程、电动载运工程专业纳入碳中和与智能制造实验班进行招生,未来机器人专业不直接进行招生,新生入校后可申请选拔进入未来技术学院学习该专业。
记者梳理发现,新专业、新项目均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大多具有学科交叉性质,行业领域优势明显。
今年南大新增的大气科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首次招生,修业合格者将获得中外两校学位证书。南大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李浩介绍,2022年,南京大学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合作设立南京赫尔辛基大气与地球系统科学学院,简称南赫学院。两校将融合优势,打造前沿引领、多学科交叉的大气与地球系统科学“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共同服务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等全球与地区问题。此外,今年南大还新增行星科学专业,该专业以深空探测为主要研究手段,由天文学、空间科学和地球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而成。
多位高校招办负责人表示,学科交叉融合不仅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也契合当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苏州大学新增智能测控工程专业,该专业以现代光学制造、智能信息工程、智能控制与系统等领域为立足点,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填补我国在智能制造领域高端人才的缺口。南京财经大学新增数字经济专业和行政管理专业,其中数字经济专业将培养一批既掌握经济运行规律,又熟悉数字经济发展与治理新特征,还掌握前沿数字技术分析方法的紧缺型、复合型人才。
在新项目方面,东南大学新增“网络空间安全+法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5个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相关双学士学位专业将在江苏省等省市面向理工类考生进行招生。苏州大学今年新增“会计学+人工智能”“知识产权+生物制药”2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面向江苏省招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今年与华为、海康威视等一流名企开展深度合作,成立校企合作实验班,实现人才培养和实际需求的“双向奔赴”。据悉,南信大校企合作实验班将采用双师引导、小班授课、产教融合模式,择优选拔20%的学生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考生提供更多选择
是选学校还是选专业?录取到不想去的专业怎么办?多位高校招生办主任表示,今年将继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实施灵活的转专业政策,为学生多样化发展铺设成长路径。
在南京大学,新生入学后将拥有二次选拔的机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除教育部规定招生类型外,南大本科新生入校后即可参加大理科班、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等14个学科拔尖计划2.0的二次选拔。
今年南京农业大学分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动物医学类(动物医学、动物药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类等9个专业类实施大类招生。南京财经大学有部分专业按大类招生,分别是经济学类、财政学类、金融学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南京农业大学招生负责人介绍,学校开放转专业,可以多次选择,转专业申请不受学习成绩限制;据统计,近三年每年申请转专业学生中,80%左右均能成功转入新专业。
李浩建议,学生和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平时学业水平对应的高校,仔细研读大学发布的招生简章尤其是录取规则部分,对分数级差、加分政策、同分规则、特殊专业规定等进行了解。部分考生还要熟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补充规定的内容。
对于考生和家长经常担心高考成绩和专业录取线“不门当户对”的问题,李浩表示,专业冷热的背后受社会发展与人才间的供需关系影响,这种关系是在变化的,且近年来变化越来越快,“考生选择专业要遵循兴趣,并努力在感兴趣的专业上成为佼佼者。对专业兴趣不明确的考生,建议选择综合性大学的基础学科,为发现兴趣后的个性发展打开更多可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