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
应由谁来设置,并无明确管辖部门
2013年5月,八大峡街道曾在前海一线投放一批公益救生箱。2015年,八大峡街道又在前海一线安装一批救生设施,在每个入海口设置一个,这批设施由救生圈支架和宣传牌组成,设有卡槽和插销,只需3秒就能取下救生圈。
5月12日,记者咨询八大峡街道办事处,城区发展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此前几年,每年夏天都会在辖区前海一线投放救生圈、救生衣等设施,因为这些救生设施不是固定的,投放以后常会遭到人为破坏或者用完后不放回原处,还有的拿走私用。
“街道办事处没有义务设置救生设施,我们也是为了居民游客的安全考虑,其实这不在我们管辖范围内。我们定期会安排人员进行巡查,发现缺失了就补充,(钱)都是从我们街道自己财政走的。等天气热了,海边市民游客多了,我们会加强巡查。”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青岛沿海的街道办事处中,设置救生设施的不算多,“对于在海边设置救生设施,目前没有明确的规定要求具体由哪个部门来负责。”
对于八大峡广场海边救生设施,工作人员表示不在其管辖范围,建议咨询青岛海滨风景管理处。记者随后咨询了八大峡景区管理服务中心,有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主要负责绿化管理、公厕保洁等,对于救生、急救等方面并不涉及,之前也没有专门设置过救生设施。
记者注意到,城市管理部门也曾在海边设置过公共救生圈,还有的是救援队自费设置。
幕后
志愿者在行动,希望配备救生设备
5月12日,记者来到五四广场,几名头戴红色帽子、身穿红色马甲的救援队员,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记者了解到,救援队员来自侯丰摄影海岸救援队,这支队伍一直活跃在五四广场周边,为游客提供免费救援服务。十余年来,他们无数次跳入海中救起落水或溺水人员,将60多条生命从死神手中拉回来。经历了这么多惊心动魄的救援过程,对于救生设备的重要性,队员们感触颇深。
“以前海边曾经放置了一些救生圈,但是没有专人看护,最大的问题是容易丢。”救援队侯队长表示,“我们现在把救生器材放在两个流动自行车上,每天队员轮岗在海边巡护,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施救,这样不仅避免了救生器材的丢失,还方便了我们的使用。”
侯队长介绍,为了把救生工作做在前面,救援队向相关部门申请后,从去年开始就在在海边危险区域设置了四个咨询台,咨询台放着救生宣传册、应急药品以及救生器材等,普及应急救援知识。“这样一方面方便使用,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游客的自我防护,提高安全意识。”侯队长说道。
崔得国参加救援队三年,已经营救过多名落水者。他告诉记者,救生设备的设置有改进空间,“例如在五四广场东侧坝头这一块,台风来的时候浪很大。个人建议设置三个救生圈和救生缆绳,方便救援。”崔得国建议,沿海一线可多设置救生设备,遇到危险时能派上用场。
延伸
市民建议设置便民“小药箱”
沿海游客很多,万一受伤了要是有个药箱就好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不少市民呼吁在前海一线设置应急救援设备及“小药箱”。
张先生告诉记者,在海边时有摔伤或者发生意外,设置个小药箱就能满足游客应急所需。据张先生介绍,有一次一位家长带着孩子在海边玩耍,孩子捡贝壳划伤了手,当时鲜血直流,家长一时不知所措,“事发时情况紧急,幸亏一位游客将随身携带的创可贴给了孩子,这件事对我启发很大,呼吁能有爱心企业提供这些便民小药箱。”
“别看小小的便民小药箱,游客遇到身体不适的情况可以找它解决,我去外地景区旅游的时候就看到过。”市民郭先生说道。
此外,还有市民建议便民小药箱里面不仅放置创可贴、棉签、绷带、风油精等物品,还可以放置地图、雨伞等物品。在不少市民看来,设置便民小药箱看似是小事,但是体现的却是暖心服务,传递的是城市关怀和温度。(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鑫 刘玉凡 王洪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