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晚报记者 刘赛 李笑笑 齐域宽
以水为灵,以火为魂,我是一块以天然粘土煅造而成的青砖。从在山西长治老家出生算,已经过去半个世纪。
前些年,我和我的伙伴们被人从老房子上拆下来,扔在村里一块长满杂草的空地,任由风吹雨淋。虽然我不再年轻,皮肤也不再细腻光滑,但是,我们青砖是出了名的透气性强、吸水性好,耐磨损。有人说“砖”过半百万事休,我很不服气,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资料图)
果不其然,有一天来了一群人盯着我们仔细端详,拿起我们掂了又掂,还把我们这些老家伙和一些十几岁的“后生”砖头摆在一起比了又比。终于,我听到有人赞叹道:“这批老砖不错,就选它们了。”
于是,我被搬进了一辆大货车,里面还有很多伙伴。据说我们是被专业人士层层选拔出来的“精英”,要被“委以重任”。
在货车里住了两天,我被送到了中转站——邯郸市永年县。在这里,我又见到了更多来自山东、陕西的同龄人,还有不少六七十岁的“长者砖”。
在加工厂里,我们要先做“体检”,只有身强体壮的才能留下。工人们拿起每一块砖认真检查,淘汰掉了一些身体残弱、破碎不堪的伙伴。随后,一台设置好标尺的切割机穿过我的身体,把砖皮和砖芯切开,厚度约为1.5厘米的砖皮被保留下来。
人们说,砖皮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磨砺以须出锋芒,倍道而进正当时。虽然过程有些许煎熬,但如同西大街迎来新生一样,轻装上阵的我对未来更加期待。还有一些身体条件特别优秀的伙伴,被挑选出来切割成固定尺寸的“L”形拐角切片。自此,我们有了新的名字——老砖切片。
紧接着,我们这些老砖切片被整齐地码放进一个个箱子,打包、密封,送往终点站——保定市西大街。后来我才知道,在这场长途跋涉中,像我一样的普通切片有135万块,拐角切片18万块,我们将被贴在整条西大街的建筑外墙。
第一眼看到端庄大气的瞻岳门,我忍不住在心里为新家喝彩。
这条古色古香的老街长约846米,宽约7.5米,始建于宋,成于元,兴于清,是目前中国保存较为完好的具明清、民国时期风貌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被誉为“直隶第一街”。
在西大街进行修缮改造过程中,因为当地坚持按照传统工艺维修建筑,修旧如旧,打造有思念、有味道、有故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集中展示区,这才选上了我们这些年过半百的老砖。
一想到从乡村荒地住进北方名街,进了城的我真是“砖”生有幸。
没过多久,工人们带着我们开始进行铺贴实验。经过半个月的铺贴工艺改进、铺贴效果比对后,铺贴方案确定下来。改进后的方案对铺贴操作要求很高,胶抹厚了,砖贴得不平整、垂线不直,都会影响整体效果。最终,经过层层选拔,50名铺贴能手从200名铺贴工人中脱颖而出,可以拿我们进行作业。
慢工出细活,我们被工人们进行二次手工打磨,身上被抹上一层专用墙面胶。工人把我们贴在墙上,然后拿小锤子轻轻在我们身上按摩,以便让我们粘得更加牢固。过了两天,又有工人提着小桶用勾缝工具给我和伙伴们之间涂上了勾缝剂。
一连番操作下,我们结结实实长在了墙上。听安装我们的工人师傅说,“就是十级大风,也不能把它们刮下来。”就这样,我们在西大街安顿了下来。
趴在墙上,我还看到一些伙伴被精心雕琢、打磨之后,摇身一变成了艺术品,被贴在外墙上。我知道,这是表达人们对吉祥如意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希冀。
如今,西大街还在紧张施工中,不时就有“老保定”来瞅瞅,回忆儿时的珍贵记忆,感慨老街绽放的新颜值。我,这块50岁的老砖,也将迎来新的热闹生活。在这里,我向全国各地的人们发出邀请,希望你们也来看看修缮后的“直隶第一街”,尝尝老保定的浓郁味道,听听荡气回肠的保定故事,体味那一抹历史文化名城的古典风韵。
(本文图片由王田明、刘赛提供)